解析癌症治療支付困境(作者:保險克勞斯小編)

 

健保署最近曝光了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:許多癌症患者以健保身分住院兩天一夜,然而健保署的調查卻顯示,這些住院並不是必要的,因此決定取消對他們的住院給付,甚至要求主治醫師歸還款項。此外,一些醫院也開始要求患者的主治醫師進行嚴格的住院審查,如果患者想透過商業保險支付自費藥物,就必須放棄健保身分,而不能再住院。然而,多數商業保險的給付條件卻要求患者必須以健保身分住院,才能請領實支實付,這使得癌症患者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。

這個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,並引發了對於健保和商業保險之間關係的許多疑問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,過去的醫療模式通常要求癌症患者住院治療,但現在許多治療方法,如化療,可以在門診進行,而且很多藥物都可以口服,無需住院。然而,由於過去的保單設計未能跟上醫療技術的進步,導致癌症患者無法獲得保險給付,必須住院才能獲得理賠。石崇良表示,他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以健保身分住院,而自費住院卻不被接受,因此呼籲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和檢討。癌症患者團體也指出,商業保險在癌症治療方面已經落後於現代醫學至少10年,呼籲金管會盡快提出非住院理賠的原則,並希望保險公司能夠更寬鬆地承認高度替代性的醫療方式。

石崇良也提到,住院的資源是有限的,應該優先提供給最需要的患者。他在從醫生涯中也曾經遇到過許多患者要求住院超過24小時才能請領保險,這樣的情況對急診醫療系統造成了不小的負擔。保險給付的問題已經導致了醫療體系的扭曲,因此健保署需要重新檢討這個問題,並主動尋求金管會的協助,共同找出解決方案。

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,目前許多需要使用商業保險的癌症患者,他們的保單大多是十幾年前購買的,而醫學和藥物技術已經取得了快速的進步,因此這些保單難以跟上現代醫療的步伐。

據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的資料,有47%的癌症患者在申請商業保險理賠時遇到了住院的限制,這成為了一個主要的阻礙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健保署計劃明年1月成立一個專門的「醫療科技評估」單位,並增加行政人員的數量,以加速新藥的審查過程,希望能夠在1年內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範圍。

金管會也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點說明。首先,商業保險有多種不同的險種和保障項目,不同的保險針對不同的醫療需求,包括化療、放射線治療、特殊治療或標靶藥物等。不是所有的商業保險都是簡單的住院醫療理賠選項。例如,有一些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,它們並不僅僅針對癌症,而是在保戶住院期間實際花費方面提供理賠。保險公司在設計這些保單時,考慮到住院治療可能對民眾造成較大的負擔,因此在設計上較少涵蓋門診或非住院的保障項目。

第二,金管會表示,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手術方式的改變,保險條款需要不斷調整。金管會曾經協調壽險公司制定協議條款,以適應新的醫療情況。如果未來癌症治療方式或技術發生變化,保險業可能需要修改示範條款或檢討法規,以適應新的需求。

最後,對於民眾而言,住院醫療保險是一種普遍性的保障,並不僅僅針對癌症治療。現今市場上有多種不同種類的保險,可以滿足各種新興風險。民眾應該定期評估和檢視自己是否需要增加額外的保障,以確保他們的醫療需求得到充分滿足。

總之,這個問題引起了政府、保險業界和患者之間的廣泛關注,各方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,既能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,又能保障保險業的穩健經營。這需要多方的討論和合作,以達成新的社會共識,並確保癌症患者獲得適當的照顧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GlmS-L-HbM(出處:非凡新聞台)